大溪地的聖樹 ~ 瓊崖海棠






















名稱:瓊崖海棠(俗稱紅厚殼)/ TamanuKamani
植物學名Calophyllum Inophyllum
科屬:藤黃科(亦稱金絲桃科),紅厚殼屬 Clusiaceae / Calophyllum
原產地:太平洋、印度洋島嶼
主要產地:印度洋太平洋沿海地區,從東非至亞洲到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;包括大溪地、馬達加斯加、馬克薩斯島等

認識瓊崖海棠要計算到十多年前,一次跟 Dr. Kurt Schnaubelt Ph.D. 的工作坊上,他運用羅文莎葉精油及瓊崖海棠油簡單的配方,精準地治療了大部分人認為複雜難纏的帶狀胞疹(生蛇)。及後在我自己的數位個案中,亦引證了瓊崖海棠油的鎮痛與消炎功效。

Tamanu(瓊崖海棠)原名始於大溪地原住民土語,經口耳相傳並被正式命名,現則成為世界通用植物名稱。數千年來,在遠古南太平洋地區文化裡,原著民世代相傳以來均依賴這種植物,所以被人們著稱為聖油及聖樹,更認為這是大自然給予最神聖的禮物。斐濟島原著民更稱瓊崖海棠油為dolno,意思是“沒有痛苦”,可見其顯著的鎮痛功效。

然而現代醫學發達的今天,居住在南太平洋地區的人仍然依循傳統古法,將瓊崖海棠油應用到日常護理上。此舉引起許多世界醫療團隊及美容業界的好奇而相繼投入研究,突然間瓊崖海棠成為了美容業與芳療界的尖子;臨床實驗亦證實,瓊崖海棠油的藥理功效確實值推崇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生長形態:
瓊崖海棠屬常綠大型喬木,生長分佈於熱帶沿海地區;葉片硬實,呈長橢圓形;經常全年開花及結果,開白色花,氣味清香;球形核果,內外共三層,最外層為果皮果肉,內包覆堅硬核果,核果球體內方為果仁。果仁取出後,置於烈日晒乾後,顏色呈變成褐色,其果仁內含大量油質,即為生產瓊崖海棠油的來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化學成分:
瓊崖海棠油是一種冷壓植物油,脂肪酸成分包括約30%油酸、38%亞麻油酸、25%和脂肪酸等;另外還含有一種瓊崖海棠油特有的花茶酸(calophyllic acid,研究表明其強效的抗菌及消炎作用,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,及有助於痤瘡的細菌。

瓊崖海棠油除了以上的脂肪酸外,還比一般植物油有更多的精油成分,百里酚、萜烯類、醇類、芳香酸;及兩種明星成分:吡喃香豆素衍生物(被證明是1HIV的抑製劑,具抗腫瘤潛力)及雙吡喃香豆素(可抑制彈性蛋白酶,也就是能預防皺紋及皮球鬆垮)。

藥理效用:
瓊崖海棠油具有主要以下藥理特性:
消炎、止痛、抗神經痛、抗菌、皮膚癒合

適用於以下護理用途:
增加皮膚彈性、抗皺、柔膚
修復疤痕組織、處理皮膚感染
舒緩皮膚炎、帶狀皰疹、香港腳
改善青春痘、粉刺、面皰、暗瘡、痤瘡等肌膚問題
修護割傷、擦傷、蚊蟲咬傷所造成的皮膚損傷
減輕淤青、肌肉拉傷、韌帶損傷及扭傷的疼痛及消炎
緩解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,關節炎、風濕痛
緩解生理期經痛、治療陰道炎、及消除淡化妊娠紋
護髮及促進生髮
活血,改善靜脈曲張

其他用途:
未成熟果實的果肉被記錄為可食用的,但需要謹慎食用,因為成熟果實中可能存在有毒化合物;然而從果仁獲得的油在精製後可食。樹皮含有11 - 19%的單寧,是很好的收斂劑,可抗菌消毒。來自樹脂的苯甲酸(benzoic acid)有修復疤痕組織的功效。傳統上,煎煮葉子的水可以治療瘡眼、痔瘡及痢疾。搓揉倒碎加熱的葉子作為泥敷劑用於割傷、潰瘍及皮疹症狀。樹幹更是南大平洋區廣泛被利用的木雕、做船、家具及食具木材,植樹也可作為防風籬笆,亦是再造林計劃的樹種之一。

好奇心驅使下,翻查中醫藥用圖庫,發現同屬不同種、分佈於中國廣東、海南、及廣西的薄葉紅厚殼(Calophyllum membranaceum Gardn. et Champ.)。以根葉入藥,中藥名為橫經席,主治鎮痛、風濕關節痛等。



















安全:
傳統使用上沒有特別的禁忌。
對果仁敏感者,小心慎用。
初榨、冷榨及未精製的瓊崖海棠油呈深綠色,濃稠略帶黏性,具強烈藥草氣味,或呈混濁狀態,具最高療效價值。精製後的油呈淡黃色,清澈無味,但藥效已經卻大大削弱了。

今年Spring Summer 2017 Bulk Collection的手工肥皂,我引入了有機瓊崖海棠油,做出了很多很好用途的手工皂,要體驗瓊崖海棠油的功效,看看以下的手工皂介紹:   


參考資料:

The Encyclopedia Aromatherapy

留言

熱門文章